他的潜台词是责怪你把气氛搞僵了,让他不舒服,暗示你多说点话、轻松一点。
那该说什么呢?这个时候,做一个对话中的“请教者”可能是最应景的。
员工是低老板一等的,要保证说话不出错,最好可以把这种角色关系带入到对话中。
所以做一个虚心的“请教者”,让老板继续保持高人一等的感觉可能是最好的办法。
一般情况下,社会角色是在对话开始之前就已经确定的。
并且之后也很难改变,你要先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。
理解你跟对方社会角色的关系,然后选好自己的对话角色,才能让说话带来更好的效果。
再来看一个例子:一天,同事在办公室里推荐一家我很熟悉的餐厅。
他刚讲出这家餐厅的名字,我就补充说这家餐厅有多好,尤其是哪几道菜特别棒。
我认为自己是在帮他补充那家餐厅的好处,但事后同事好像对我很不满意,为什么呢?
在这场对话中,你和同事的社会角色都是职员,是平等的。
但同事推荐餐厅,不是在给餐厅做广告,是在分享自己的新发现,炫耀自己爱生活。
了解的餐厅多,他希望其他人都是这场对话中的“聆听者”。
你没有做好“聆听者”,却抢过他的话说起来个没完,成了“话题小偷”,让他炫耀的目的落空了,他对你能满意吗?
在有些对话中,并不是我们自己决定是什么对话角色就可以了,还有对方期望我们成为什么样的对话角色。
除了自己对角色有定位,有时候还要去试探对方对自己的角色期望是什么。
角色扮演不合适,就很容易惹没必要的麻烦。
清楚我是谁这个技巧说的是,在任何对话中,要清楚自己的两层角色是什么。
其中,社会角色是对话开始之前就存在的,不会因为一场对话就有所改变。
所以要知道以自己的社会角色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。
而对话角色是在对话中产生的,产生方式不仅是自己的选择,也包括对方的期望,选好角色,才能高效沟通,好好说话。说话对人不对事的第二个技巧,叫做知道“你”是谁。
这里的“你”,也是带引号的,实际指的是说话的对方。
这个技巧,说的是要知道对方的角色是什么。
更进一步,人的社会角色和对话角色经常是有冲突的,一般人都能理解自己。
却很少站在对方的角度,仔细想对方的这两层角色之间有什么问题。
知道对方是谁,就不只要知道对方的角色,还要知道对方的角色冲突,理解对方的苦衷,才能更好的说好自己的话。
比如你去看牙医,医生跟你说有两个选择,一个是把坏牙拔掉,另一个是装牙套,我问医生哪个好。
他却只介绍两种的优势和风险,死活不明说到底哪个好,这是为什么呢?
医生的社会角色是医生,这没什么好说的,在回答你的问题时,你作为病人会希望他的对话角色是承诺者。
承诺用他所选择的医疗方案可以治好你的疾病。
问题是,所有的医疗行为都不只有优势,还有风险,以及副作用,拔牙能治得彻底,但是会导致吃饭不香,戴牙套更安全,却让人看起来变丑了,没法自拍。
所以医生做出承诺,同时也要承担这些风险和副作用的责任。
压力之下,医生不愿意做“决策者”,只想做一个提供选项的人,让你自己选,但又碍于医生这个社会角色。
他只能跟你说医疗方案的优势,不方便袒白自己的压力,才造成了这个情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