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花那么多钱,就为了听个响?”有同志还是有些疑问的。
高振东将目光转向了手上的材料,这一看,他就瞪大了眼睛。关于想打同步轨道卫星,高振东倒是暂时没有考虑整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这种大活儿,我们的卫星定位系统涵盖的轨道也远不止同步轨道这一个。这东西真不是现在我们能搞定的,但是通信卫星的话,就有一定的可能了,通信卫星呆的静止轨道,就是同步轨道的一种。
听见这位同志的想法,高振东差点笑出声来,这想法和后来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要求“上得去、抓得住、听得着、看得见”倒还真是差不多,只是卫星遥测方面的“抓得住”暂时被放到了一边。
他放下材料,听了一会儿。
论文分成好几部分,另外一个部分,又是另外一种东西,另外一条合成路线,还有得高振东啃的。
虽说从65到7o,一共花了5年才把卫星打上天,但是实际上我们的卫星真正进入详细设计,是在68年,度还是很快的。
领导被高振东这滑头的说法给弄乐了:“那你就说说第二颗吧。”
电话来自防工委:“振东同志,请你现在马上来一趟防工委,有一个临时的重要会议需要你一起参加。”
这是几份关于人造卫星的研制建议,虽然报告名字与前世知道的不同,但是上面的名字对于高振东来说还是非常熟悉的,耳熟能详,大名鼎鼎。
说完,把自己手上的一套材料递给了高振东,看来原本是没想到需要自己参会的,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,还是把自己叫过来了。
“……”
高振东说得一本正经,这不是我说的,上辈子我听电视上都这么说。
至于向总对这个分支熟不熟悉,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了,他不会,但他能找到会的。
就在高振东还在路上的时候,一个会议室里,防工委领导、总工,还有几位同志,正在讨论事情。
好在化学这东西,其实基础理论也没有太多的展,拿着这年头的大学化学教材,还是多多少少能印证、吸收一些,只要到了一定的程度,就能蒙人了。
“对,照相,不论是返回式胶卷舱还是远程传输,只要相机分辨率和传输度达到一定门槛,照相都是有用的,比如用于农作物估产,防灾减灾,国土资源调查评估等等。”
至少能蒙人了,才好拿出来找搞尿素工艺、工程塑料的向总他们进行下一步,否则这东西说是凭空想出来的,那是绝对没人相信的。
“打个这么昂贵的东西上去就看看这些内容?农作物估产,靠农业口的同志就可以嘛。”
“如果是长久规划,规划一系列卫星的话,倒是什么都能做,但是第一颗的话……估计能做的事情不多。通信卫星一般是在同步轨道,那个轨道太高了,第一颗就打那么高,不现实。”
说到这里,高振东倒是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。
这对于满脑子都是电子、金属材料、计算机、软件的高振东来说,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挑战,尤其是他没法在系统里提取出相关教材的情况下来说,想要弄懂这东西,还是要花不少精力。
《……》
“至少火箭方面他是有所了解的,而且他脑瓜子活,如果是搞不搞的问题,叫他来没必要,但是讨论搞什么这种问题,请他来也许能有一些不一样的收获。”
如果运气好的话,也许还能用得上?高振东在心里想着。
领导趁一个言间隙,转头问他:“振东,看过了有什么想法?”
高振东马不停蹄赶到防工委的时候,就看见这么一幕,每个人面前有几份报告,看起来是差不多的东西,应该是在做什么论证或者是探讨。
高振东正在休息的时候,电话响了起来。
见高振东已经听了半天,算是慢慢进入了状态,领导才转过头来,问高振东:“振东同志,你的想法呢?”
高振东想了一会儿,对于卫星这种和军事关联性极大的东西,他倒是有一点了解。
“证明?怎么证明?”
“那就弄成传输式的嘛,那能干的事情可就更多了。”高振东还是一本正经。
“我们的通信技术支撑得住?”
“某些时候,哪怕一天只能传一张照片,都是能挥大作用的,比如灾害评估……”高振东和防灾减灾杠上了。
“而且,传输照片,能影响性能的不止通信技术一样。”
(本章完)